找尋生命與精神的棲息地——《南山有臺》讀札
發布時間:2024-08-02 10:00:36 | 來源:光明日報 | 作者:李斌 | 責任編輯:孫靈萱作者:李斌(西北大學文學院講師)
《南山有臺》收錄青年作家顛山近10年創作的17篇中短篇小說,內容以作者的童年經歷、成長故事以及陜南的人情世相、風物民俗為主,風格總體偏于散文詩化小說類型,或幽默俏皮,或凄婉動人,或浪漫熱烈,顯出了作者不俗的才華與情思。這既與作者生長于“秦頭楚尾”的秦嶺南麓,得清秀靈動山水自然之涵養、南北交融人文風俗之感化有關,又與廢名、沈從文等現代作家對其創作風格的影響有關。
《南山有臺》顛山著西安出版社
通常意義上,現代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在敘事功能上有著較明顯區別,前者大多重敘事,而后者卻靈活多樣,除敘事外可偏于營造詩意,可重在生發哲思,可傾向寓言說理,亦可談天打趣。廢名、沈從文、孫犁、汪曾祺、賈平凹等作家的諸多作品即屬于后者,《南山有臺》也大抵如此。其中《巷道老爺》《下屋婆》《花姐》《小路哥》等篇,以兒童視角,描述童年砍柴、采藥、放牧、戲水、打豬草等爛漫、靜好時光,長輩的關愛與打趣,同伴的天真與頑皮,在作者筆下都充滿了意趣。作品中,作者也非常注重對山水自然的詩意描繪,對朦朧情愫的氤氳點染,對意趣哲理的巧妙闡發。如《啞妹》一篇中,作者對山澗、瀑布、飛鳥潭魚、牛羊下括等場景的悉心描摹,對順子和英子少男少女間朦朧情愫的娓娓敘說,讓人產生濃郁的情感共鳴和深層的審美愉悅。
作者不但以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筆觸,活靈活現地刻畫了篾匠、木匠、石匠、銅匠、瓦匠、泥水匠、殺豬匠等手工藝者和世代以種田為業、打柴為生的淳樸山民,還生動描繪了當地的人倫、風俗和民間傳說,營構了一個悠遠、奇特、迷人的藝術世界,具有較為突出的民族和地域色彩。《巷道老爺》寫到當地采用洋姜、苞谷、紅薯、柿子等釀酒的習俗,中篇《南山有臺》穿插鐵拐李、娘娘廟、蠻王和楊八姐等凄婉動人的傳說,《啞妹》寫了紡線工斗蟒、為民除害的故事。凡此種種,并非作為人物命運或故事發生的背景,而是與當地的自然、文化、民情水乳交融,構成了作品本身的血和肉。
小說集中,作者始終關注的是那些小人物,尤其是女性的人生遭際和曲折命運,并為之生發深沉的悲憫和嘆惋。秦嶺深處的村落,被天然屏障所阻隔,這里的山民即便有著不少自由與自足,但世代卻飽經災荒、疾病、貧窮的苦厄折磨,“常恐霜霰至,零落同草莽”的隱憂無時不在,而現代文明抵達的步伐總是艱難而遲緩。雖然作者的筆觸多是詩意而靈動的,但他并沒有塑造一個類似于沈從文筆下的“湘西”邊城。《殺豬匠》中孤山鋪的殺豬匠潘有清,在兩任妻子和多個孩子相繼死去后,相信了“人殺豬,豬煞人”的詛咒,為避災禍再次降臨,他埋藏了刀具,決心徹底放棄這個行當。可當他再娶賢惠的啞巴孀婦淑芝,眼看生活和命運轉折向好時,又遭到了哥嫂弟妹的算計,木訥的有清無奈只好重操舊業,而那些理應淳樸的“親屬”,卻因貧窮和守舊變得愈發兇惡。“孤山鋪”并非桃花源,本分、憨厚如有清者,最終只能夢想著逃離。類似的故事、情節和人物命運在《運生》《姥盜》《瞎太婆》《服毒世家》等篇目中都有呈現,作者的筆觸總是游走在善與惡之間,揭示、鞭撻了困厄之中人性的軟弱與陰暗,歌贊、追尋著善與愛的道德理想。
《南山有臺》無疑是顛山將自己的生命與靈魂以文學的方式向世人的敞開,但營造詩化意蘊、描摹陜南風物、揚棄人性善惡和記述鄉民“小人物”的生活及其命運,并非其找尋生命與精神的息地的全部。通過中篇小說《南山有臺》,還可以看到顛山力圖以家族興衰史、社會進化史和政策變遷史,表現現代觀念和物質生活在傳統鄉村“傳入、頓挫、流布到全面化行”的歷史過程,以及其探尋現代文明與傳統人文倫常、生態觀念之間融合、化生方式的努力,而這種謀求“傳統與現代、城市與農村、西方與東方”對話融通的嘗試,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出顛山在文學上的野心和后路。